澳洲进口商“未雨绸缪”,市场并不缺货
“澳大利亚葡萄酒可能长期失去中国市场,但中国市场在春节前后不缺澳大利亚葡萄酒!”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,备货潮早在8月份就已经开始,大批澳大利亚葡萄酒正在国内酒商的仓库中。
图片来源于: 葡萄酒研究
因此,短期内大规模的涨价不会出现,长期来看除了奔富等少数澳大利亚知名葡萄酒品牌,其余品牌不存在涨价的外部环境。此外,保证金的出现对于大部分国内进口商而言影响不大,真正“伤害的”是卖方。
进口商“未雨绸缪”,市场不缺货
今年7月,中国商务部就已经展开了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反倾销调查。当时,市场上便开始出现了澳大利亚葡萄酒“备货潮”。
Wine Australia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第三季度,澳洲葡萄酒出口额同比暴增23%,达到8.6亿澳元。特别是在今9月份,澳大利亚鲜葡萄酿的红葡萄酒对华出口同比大增150%!
进口量暴增的背后,只靠中国市场的复苏拉动显然不够,“备货”才是业内公认的主要原因。11月27日,商务部决定征收107.1%-212.2%不等的保证金后,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:据其所知,有的经销商备货量达千万。
由此可见,经历9月和10月的“备货潮”,国内市场中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储量应属可观。退一步说,即便澳大利亚葡萄酒出现紧缺,涨价出售的可能性也不大。
当前国内市场的现状就是如此,一方面葡萄酒不是大众饮品,销量有限;另一方面,理性消费之下,性价比优势一旦失去,澳大利亚葡萄酒将受到其它进口酒的“围攻”,其并非不可替代品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以奔富为代表的知名葡萄酒企业,由于具备绝对基数的“粉丝群”, 因货源紧缺,也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涨价。
保证金不是贸易商的“问题”
而对于保证金问题,一位酒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,所谓保证金,与其说是国内进口商需要面临的问题,倒不如说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品牌方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据Wine Australia的数据,中国是澳大利亚葡萄酒的最大买家,在截至今年9月的过去一年中,中国买家累计进口了12亿澳元澳洲葡萄酒,这比第二大买家美国的出口额足足高167%。
作为买方,中国进口商愿意承担这份风险的可以说是“凤毛麟角”,大量的进口品牌可以选择,他们没有任何理由选择与澳大利亚葡萄酒品牌方共进退。
作为卖方,澳大利亚葡萄酒品牌方通过中国市场实现了销量与利润的增长,在困难面前也理应承担下更多的责任。
有业内专家认为,尽管是商业行为,但保证金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两国关系的反映。如果澳大利亚方面不能由上到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不断伤害两国关系,那么即使没有保证金,中国消费者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购买频次也会降低,中国酒商也会大幅降低进口量。
一言以蔽之,澳大利亚方面该醒醒了,躺着赚不到钱。